<noframes id="lx9dz"><form id="lx9dz"></form>
    <address id="lx9dz"></address>

          <em id="lx9dz"><span id="lx9dz"></span></em>
          <span id="lx9dz"></span>
          <noframes id="lx9dz"><form id="lx9dz"></form>
          <address id="lx9dz"></address>

          <noframes id="lx9dz">

            更新于 3月11日

            博士后-微生物組-腸-腦軸調控和病原菌致病機制方向-微生物組學研究中心

            2.7-3萬·13薪
            • 深圳光明區
            • 經驗不限
            • 博士
            • 全職
            • 招1人

            雇員點評標簽

            • 工作環境好
            • 同事很nice
            • 人際關系好
            • 團隊執行強
            • 氛圍活躍
            • 管理人性化
            • 交通便利

            職位描述

            病原菌致病機制合成生物微生物
            合成微生物組學研究中心簡介:
            合成微生物組學將研究的對象由單一微生物擴展到多種不同微生物構成的復雜系統,利用合成生物學的工具,構建具有可控功能和穩定性的微生物菌群,通過對微生物組的設計與精準調控來解決人體健康等重要問題。合成微生物組學研究中心將構建完善的創新生態,引領在合成生物學與微生物組學的交叉領域進行原創性研究,并且推動人工合成菌群、活菌藥物、益生菌等在醫學、營養等領域的應用。
            崗位亮點:
            一流科研平臺
            充足經費保障
            學科交叉引領
            開放產業環境
            多維發展路徑
            3H全方位保障
            (一)崗位描述
            1.以科學研究工作為主,按計劃完成博士后研究任務。研究方向1:益生菌調控腸-腦軸的機制研究;研究方向2:病原菌致病機制研究
            2.與導師共同承擔科研課題,發表高水平研究論文,申請各類科研項目、專利;
            3.根據院所安排,承擔一定的團隊管理工作。
            (二)應聘要求
            1.已獲得或即將獲得生物科學、(獸醫)微生物學、營養學、微生物組、神經科學等專業博士學位;
            2.年齡≤35周歲,博士畢業≤3年,未在廣東省從事過博士后工作。
            3.優先考慮有以下經驗背景者:
            a. 有病原菌致病機制、益生菌益生機制、腸道微生物調控腸腦軸等相關研究經驗或有類器官與器官芯片模型建立與應用等相關研究經驗;
            b. 對科研有濃厚的興趣,具備獨立的科研工作能力,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過高水平SCI論文,有良好的英文文獻閱讀和寫作能力;
            c. 身心健康,具備專業素養、良好的學術誠信、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自我驅動力強、有上進心、勤奮刻苦、樂觀堅強者優先考慮;
            (三)薪資福利
            1.提供具有吸引力的綜合年收入(含全額政府補貼、競爭性薪酬、獎金獎勵),具體面議;
            2.全額繳納五險一金,在站工作期間計入我院工齡,享受工會福利、工作餐補貼和帶薪年休假等;
            3.提供住房資源,可申請院內過渡房、市博士后公寓(合正置地)及深圳市人才房;
            4.提供高端的醫療服務、職工年度體檢;
            5.提供從幼兒園至初中配套的教育資源,協助解決子女入學入托問題;
            6.提供定制化的人事服務:協助申請各級政府補貼,協助辦理深圳市戶口(配偶、未成年子女可隨遷);
            7.提供國際領先的科研條件,包括良好的工作環境、充足的研究經費、前沿的實驗儀器和愉悅工作氛圍。
            (四)個人發展
            1.出站優先提供留院工作機會,表現優異者出站可申請副高職稱崗位;
            2.出站如留深簽約3年勞動聘用合同,可申請深圳市博士后留深來深生活補助36萬/3年。
            3.在站期間,國家級科研前輩一對一指導,專業團隊助力爭取各級補貼及各類項目:
            (1)深圳市開題和中期考核合格者,享受深圳市政府博士后生活補貼12萬/2年;
            (2)廣東省博士后日常經費生活補貼30萬/2年;
            (3)廣東省海外博士后人才支持項目(TOP前200名海外高校,在站60萬/2年,出站后留粵住房補貼40萬/3年,共計100萬),此項目不予省市補貼兼得;
            (4)可競爭性申報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資助項目(面上資助標準為8萬元,特別資助標準為18萬元);
            (5)可競爭性申報國家“博士后創新人才支持計劃”項目(A檔每人兩年共64萬元的資助,其中56萬元為博士后生活補貼,8萬元為科研資助;B檔每人兩年36萬元博士后生活補貼;C檔每人兩年24萬元博士后生活補貼),此項目不與省市補貼兼得;
            (6)可競爭性申報“院長博士后擇優專項計劃”項目,按每名入選者20萬元標準,予以第三年資助,可申請市博士后公寓、市人才房或申請一次性住房補貼2萬元,頒發《院長博士后擇優專項資助證書》。
            注:相關政策變動均以廣東省、深圳市文件為準。
            (五)工作地點
            深圳市光明區永創路108號。
            PI簡介:
            楊瑞馥,博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 研究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主要從事病原基因組學、進化、溯源與致病機制、檢驗新技術和人體微生物組與健康的研究。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Science, Nature Genetics, Cell Metabolism, Nat Comm., PNAS等雜志發表學術SCI論文300余篇,被引32,000余次,H因子75(Google Scholar);學術兼職:中國微生物學會組織工作委員會 主任委員,中國營養學會益生菌益生元與健康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軍委科技委微生物學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國家衛健委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委員會 委員;第二屆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審評委員會微生物檢驗方法與規程專業委員會 主任;中國衛生標準委員會傳染病標準專業委員會 委員等,《微生物學學報》、《人獸共患病學報》、《中華預防醫學雜志》和《Zoonoses》副主編。獲國家科技發明二等獎和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各1項,并已成功轉化。
            戴磊,博士,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青年項目負責人,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區“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戴磊實驗室致力于對宿主共生微生物群落的生態和功能進行精準表征和調控,解決人體健康、農業生產等重大問題。近五年研究成果以(共同)通訊作者發表在Cell Host & Microbe、Nature Communications、The ISME Journal、ACS Synthetic Biology、iMeta等學術期刊。

            工作地點

            深圳光明區光明科學城

            職位發布者

            許雪航/HR

            立即溝通
            公司Logo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由中國科學院、深圳市政府、香港中文大學2006年在深圳共同組建,已經逐漸成為集教育、科研、產業、資本四位一體的新型科研機構。先進院擁有一支結構合理,創新能力卓越的研發隊伍,擁有一支由研究生、博士后、訪問學者組成的高水平流動人員隊伍,現有員工1800多人,50%具有博士學歷;超過600人具有海外留學背景,PI(教授、副教授)百分之九十從國外引進回國。擁有一套先進、高效的管理體制和合理完善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科技成果被企業廣泛接受與應用,培養的專門人才得到社會廣泛認同與歡迎,成為人才一流、科研一流、管理一流的國家研究機構。--------------------- Shenzhen Institutes of Advanced Technology(SIAT)-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was jointly established b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CA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CUHK), and the Shenzhen Municipal Government in 2006. Over the past 13 years, SIAT has earned an outstanding reputation for translating findings from basic research into industrial application under the efforts of the interdisciplinary teams of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The wide-ranging expertise drawing from technical, engineering or science professions has now positioned SIAT at the interface between biology technologies(BT)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IT) for the 21st century innovation.
            公司主頁
            天天综合色天天综合网